好动不等于多动症
多动症是非常容易被误解的疾病。孩子调皮好动,不守纪律,常被老师和家长认定是得了多动症。
其实,真正的多动症又叫「注意缺陷」,是一种脑功能障碍。
网上有很多良莠不齐的诊断标准,容易让人把有多动行为的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。
别给孩子随意贴标签
多动症的孩子可能出现像忘带作业、不听指挥、话过多等表现,但实际上,很多孩子在一定的年龄或情境下都会有类似表现,这是因为孩子好奇心强,易冲动,自控力差,社会经验少。
偶尔表现出多动行为或经常表现出某一种多动行为,并不意味着就是多动症,家长和老师千万别随便给孩子贴标签,更不要随意诊断、治疗。
真的多动症和只是有一些多动行为是不同的,前者在任何情境下都多动。有的孩子写作业不专心,但玩游戏或拼乐高能专注半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,就不是多动症;还有的孩子在家里很淘气,在陌生环境很乖,也不是多动症。
曾经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被妈妈带来求诊。他刚转入一所寄宿学校不到三个月,据老师反映,孩子课堂上走神、玩铅笔盒等小动作不断,生活老师也反映,他在宿舍里不能安静待着,有时还主动挑事,跟同学处得不好。
在我们坐下来的前二十分钟,这个男孩一直比较僵硬地以同一姿势坐在椅子上,但手在不停地搓椅子垫、擦把手,脚在蹭或轻踢椅子腿儿,确实一刻没闲着。二十分钟后熟悉后,这个孩子变得特别爱说,语言逻辑性和用词的精炼虽不够好,但他特别想表达,说到高兴处,还站起来在屋子里一边走一边东摸摸,西碰碰。
我问他妈妈孩子在家里什么表现,他妈妈说,在家里他有时能一个人玩一上午积木,也不出声,连水都不喝,有时候兴奋起来也说不停。另外,转学前没有听老师说过他的问题,转学后这三个月才有这种毛病。
从时间和整体表现上可以看出,这个孩子没有到多动症的地步。
有多动行为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,是因为他太过活泼、兴奋,而真正的多动症的孩子恰恰是大脑的兴奋度不够,刚干一会这个就没兴趣了,便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了。这样的孩子,从眼神能看出他的无聊感或带着疲倦、没意思的表情,这与假多动的孩子炯炯有神和精力旺盛对比非常鲜明。
真的多动症的孩子聊天时一个话题没完会转移到别的话题,你能察觉他说着说着就忘了或心不在焉的状态;而假多动症的孩子虽然说话也是天南海北,但他一般不偏离主题,或是内容有延续性。
孩子为什么好动?
请妈妈们记住,不能光看到孩子的行为本身,那背后有许多目的、策略、认识、情绪等方面的问题。
有的妈妈说:「孩子瞒不了我,哭闹就是想得逞,磨蹭就是因为贪玩儿不爱学习。」
不错。那能不能再深入一些,问一下,为什么他这么想得逞?这么不爱学习?他哭闹的前后都发生了什么?家里不同的人是怎么看待和对待他的哭闹的?
继续说那个孩子的例子。深入调查后,这个孩子的「历史」是这样的:父母工作较忙,孩子小学前是住在姥姥家的,父母常回来看他。姥姥是个爱说话的人,家里还有孩子的两个姨妈。周末一大家人外加另外的两个孙辈会一起聚餐,非常热闹。
孩子上的第一个幼儿园是「好」幼儿园,但离家远,中途转回了离姥姥家近的普通幼儿园。小学先上的附近公立小学,后来姥姥身体不好,不方便接送了,母亲对学校的教育方式不满意,就转学到了这所私立的寄宿制小学。
孩子从小得到家里所有人的喜爱,家里规矩虽然不多,但是,因为家里人互相是有礼貌的,孩子并未表现得过度任性,比较懂礼貌守规矩。而且,幼儿园和以前小学里的老师都认为孩子表现正常,至少没发现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多动。
其实,孩子对新学校很不适应,又比较担心姥姥的身体,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很紧张。一开始是主动去摆正铅笔盒或书本,以免被老师批评,后来就不由自主地总要摸摸东西才会心安。在宿舍里孩子很希望跟大家交好,可是因为他是新转来的,其他的孩子都有相对固定的玩伴了,他对宿舍里应该和可以做些什么不了解。他想主动跟别人接触,但是方法和分寸都没有把握好,再加上有调皮孩子欺生,所以在宿舍里的表现就显得有攻击性、爱挑事。
孩子好动,家长怎么办?
多动症需要药物和心理双重治疗,多动行为同样需要家长在环境和养育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。
1. 引导孩子专注一项活动
如果是孩子兴趣广泛,精力旺盛,那么,家长一方面给他多安排活动,另一方面也要引导、陪伴或约束他,做到对每一个活动都专注、尽力。体育活动是不错的选择。
刚上一年级的孩子,还不知道怎么叫学习,家长可以陪伴,然后逐渐地放手,不用担心以后会一直陪下去。陪,是为了不陪。
2. 注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
如果孩子不守纪律不是因为多动症,而是因为从小缺乏管教,比较任性,那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。
这类孩子对集体和他人的认识是错误的,可能会有「我干什么,别人都不会说不」的感觉,他们习惯了犯错被谅解,想干什么都被允许或给条件给贿赂,发脾气就能达到目的等……因此,他在幼儿园或学校从来不会考虑他人或集体。
在德国、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小学里,纪律是非常重要的,排队轮到你和说话前先举手,是不用讲解、大家都知道并遵守的规则。
作为群体动物的人,若不尊重彼此的界限和双方的利益,就一定会有冲突和矛盾。家长要及早让孩子有这个意识和习惯,免得将来在其他环境中让孩子体验挫折、失望和困惑。
3. 结合孩子的年龄、性格考虑
如果孩子道理都明白,但管不住自己,家长要看一下:是不是任务太难或太简单令孩子失去兴趣?还是孩子不愿意、不喜欢这个任务或不喜欢在此时做这件事?还是年龄太小,家长要求过高?
曾经有个家长焦虑地问:孩子一岁半,注意力不集中,给他讲故事也不能静下来听,该怎么培养?可是,一岁半的孩子说什么专注力呢?这时候讲故事也太早了。但也有不少人,根本没注意到孩子的年龄,纷纷给建议怎么培养专注力。
有时候不是孩子多动,是家长环境给逼的。
- 上一篇:儿童多动症的原因危害有哪些
- 下一篇:小儿多动症应该如何预防?